郑成功为什么要在病死之前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?

郑成功,本名森,又名福松,字明俨、大木。 1624年生于福建泉州南安人,汉族,明末清初军事家,抗清名将,民族英雄。其父郑芝龙,其母名田川氏。弘光时监生,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“朱”,赐名成功,并封忠孝伯,世称、“郑赐姓”、“郑国姓”、“国姓爷”,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,称“郑延平”。

1661年,郑成功的军队从金门、厦门出发,渡海收复台湾。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,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,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,设一府二县。府为承天府,县为天兴县、万年县。天兴县管北路,万年县管南路。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,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。

之后清朝***担忧郑成功在台大力发展军事,反攻福建,随即施行一道 “迁界令”。目的是让郑成功粮饷物资来源枯竭,最后迫使其山路五商、海路五商无法经营。少了海外贸易收入支应军费,经济越来越困顿,郑氏只好在台湾努力开拓耕地、发展农业,但农业收入远不如海上贸易,郑家终究无法再与清***相抗衡了。

提出高见策略的是原郑成功阵营将领黄梧,他在清***对郑成功部属提出优厚的招降条件时,献出郑方重要基地海澄投降。因黄梧熟知郑军内情,向清***指出:“郑成功之所以能够守金、厦弹丸之地与清***对峙,是因有沿海人民接济粮饷、油、铁、船。”此一建议果然重重打击了郑家命脉。

黄梧投降清朝后,招降郑方官员200多人、士兵几万人,使郑成功北上的计划受阻,大大助长了清朝的实力。康熙皇帝特别封他为海澄公,位居一等公,是明郑降将中职位最高的,子孙可享有世袭12代的赏赐。

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同年,年仅39岁的郑成功病逝台湾,遗命竟是赐死儿子郑经。郑成功在病重时曾两次派人去金、厦,命令当地将官杀死郑经等家人,众将为难,最终两次抗命。郑成功为何要杀儿子?因为世子郑经无所作为,还有乱伦之事。

郑成功的部将黄昭在台南拥立其同父异母的弟弟郑袭,继位为延平王;在厦门的郑经则拉拢掌握海军的都督周全斌,以正统自居;位于金门的元老重臣郑泰(郑经堂叔)则持观望态度,倾向与清方谈判,甚至提出金门、厦门、台湾三岛,比照朝鲜成为朝贡国的办法。

这时清朝康熙皇帝刚继位,年仅8岁,大权掌握在鳌拜手中,一切还不稳定的状况下,清***不想开启战端,不断招抚厦门的郑经;只要他愿意剃发,到北京请降,不但赦免违抗的罪责,还给予优厚的爵位、从优叙职。

郑经不想被招降,又担心自身实力不敌清***武力,于是假造人员、器械总册,以准备投降的姿态迷惑清方,并和清***进行谈判;同时出兵台湾打败叔叔郑袭,之后留下部将黄安掌理台湾,自己回厦门。

回到厦门的郑经却面临被孤立和亲信背叛的危机:一方面迁界令使厦门失去物资和情报的来源;另一方面,堂叔郑泰因立场不同,被郑经幽禁后自杀,郑泰的弟弟郑鸣骏和儿子郑缵绪因而带着8000士兵及100艘船,向清将领耿继茂投降;第二年,原本支持郑经的海军都督周全斌、提督黄廷也投降满清。

郑泰事件发生后,郑经被施琅和荷兰的联合部队打败,撤出金门和厦门,退守到漳州沿岸的小岛铜山,他的部属大多投降了清***。1664年3月,郑经终于放弃福建沿海岛屿,撤退到台湾,为保有政权的合法地位并维系郑成功旧部属的向心力,继续尊奉南明桂王的永历年号。

千字文有言“犹子比儿”,百川直译为“就像他们亲子女”。郑成功虽然在攻下台湾的同一年逝世,但继位的郑经与郑克塽持续统治台湾21年,并在陈永华的规划之下,引进中国明制的宫室、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,奠定了台湾在日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,而不仅仅是另一个海外华埠。因此有学者形容郑成功 “决定台湾后来四百年命运”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闪电博客-科普知识-常识技巧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http://www.tuosiweiyingxiao.cn/post/165671.html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、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邮箱1922629339@qq.com,我们将按你的要求删除

上一篇 2020-11-11
下一篇 2020-11-11

相关推荐